陈大燮

陈大燮(1903-1978),字理卿,浙江海盐人,一级教授,杰出教育家,我国热力工程学先驱,交通大学西迁重要带头人。1925年毕业于南洋公学机械科,随即赴美国普渡大学深造,两年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28年起回国后相继执教浙江大学、中央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中央大学迁至重庆,曾任中大机械系系主任。1940年,重庆成立交通大学分校,他兼课于交通大学分校机械系,1943年正式聘任担任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由兹毕生献身交大事业,抗战胜利后随校返回上海。1949年任交通大学教务长、1956年带头西迁,1961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曾任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以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锅炉透平学会主任委员,工程热物理学组副组长,全国热工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位。著有《工程热力学》、《熔融热力学》、《高等工程热力学》、《动力循环分析》等著作。

陈先生对我国及我校能源动力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五十年代初参与制定了我国科学技术十二年发展规划,是其中热能动力工程方面的主要起草人。在五十年代末大力倡导的工程热力学的两大研究方向:工质热物性测定及动力循环热效率的提高对我校及我国热力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国内外学者的主要研究内容。1959年率先开展了关于蒸汽—燃气联合循环的研究,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发表了题为“在现有的循环范畴和技术条件下动力机械的最高热效率能达到多好”的著名论文。六十年代中应上海科技出版社的约稿,开始撰写《动力循环分析》一书,遗稿经赵冠春教授整理后于1981年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1961年高等教育部成立了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程热工教材编审委员会,陈先生荣任主任委员。在他的主持下,首次制定了我国“热工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等课程的教学大纲。1964年在西安人民大厦主持召开了全国高校首届动力工程科学报告会。受高教部的委托,主编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机械动力版。19645月开始出版试刊,19662月该学报正式出版。

陈先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解放后国内最早指导研究生的著名学者之一,1959年就开始招收研究生,1962年我国开始大规模公开招考研究生时,人民日报1962-9-26日头版二条有新闻报道,其中陈大燮教授被列举为六位担任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著名学者之一,并于1965年出版了《高等工程热力学》等研究生教材。到1965年共指导研究生7名。培养的研究生以后均为我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吴业正(我校制冷学科学术带头人),吴沛宜(第四代脉管制冷机的提出人),危师让(热工研究院总工程师),奚正志(曾任南京市电子工业局局长,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志刚(曾任西安交大副校长)。陈先生留下了数以百万字计的科学专著、教科书、科研报告和教学资料,在高等工程教育界和科技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先生造诣精深,治学严谨,精勤育人,孜孜不倦,师表懿范,感人至深。作为迁校带头人之一,为迁校做了许多宣传动员工作。他和一些教授,以长期发展的战略眼光,提出了“一个交大分设两地,师生设备互相调剂”的建议,成为后来交大迁校新方案“一个交大,两个部分”的雏型,最终形成了今天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两所名校。陈先生舍弃了大上海的优越生活环境,卖掉了上海的房产,义无反顾携夫人一起,首批赴西安参加建校工作。在迁校、建校那些难忘的日子里,在扎根西部艰苦奋斗的漫长岁月中,他顾大局,讲奉献,充分体现交大人朴素实干的风貌。1957,在西安部分新生入学典礼上, 陈大燮说:“我是交通大学包括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的教务长,但我首先要为西安部分的学生上好课。”一席话,坚定了大家献身大西北的决心。

陈先生严于律己,生活简朴。曾多次受毛主席、周总理和陈毅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可他从来不与人提起这些。他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每月注射胰岛素要花费几十元钱,但从来不向公家报销。为了减轻医务人员的负担,他坚持每天自己打针。陈先生仅有一个女儿,远在重庆工作,组织上曾多次提议调来西安,他都不同意,总是说:“我还能自己料理生活,让她服从工作需要吧!”1978年陈先生临终前,把自己一生的积蓄捐给学校作为奖学金。1982年他的夫人去世时,女儿陈尔瑜又把陈先生留给陈师母的生活费、医疗费也捐献给了学校。1982年,西安交通大学设立“陈大燮奖学金”,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奖学金。1994年,为表彰陈先生的卓越贡献,热工实验室被命名为“陈大燮热工实验室”,类似的命名全校仅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