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麟阁
谢麟阁,男,1924年生,教授、研究生导师。1936年考入安徽省省立颍州中学。1937年抗战内迁为国立八中初中二部,后保送高中二部。1942年国立八中毕业保送武汉大学,但自愿考入交通大学电机系(重庆九龙坡)。1946年交通大学(上海)毕业;通过教育部自费留学考试录取(电机类、沪区)。1946年-1952年,安徽淮南煤矿电厂,实习员、公务员、副工程师、工程师、厂机务科长、生技科长等职。1952年奉调上海电力公司,并获华东电业第一届劳动模范称号,任变电站检修副队长、技术保安科科长、低压工区长及浦东工区主任等职。1956年奉调西安动力学院任教,后并入西安交通大学,曾先后任副教授、教授职务,并兼任实验室主任、教研室主任等职。1965年当选为西安市碑林区人民代表。1978年西安交通大学文革后首批研究生指导教师。1982年兼任全国高校电厂热工测量与自动化专业计划课程大纲制定负责人。1982年、1986年受聘兼任水电部高等学校热能动力类教材编审委会委员兼任热工仪表自动组组长,1986年受聘兼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自控专业委员会委员。1988年退休,返聘至1992年。1993年接安徽省委批复为离休。
谢麟阁教授中学时期受到国立八中良好学风和优秀教师的熏陶,在湖南省高中会考中名列前茅并保送武汉大学(乐山)。由于立志工业救国,考入交通大学电机系(重庆)。大学时期在交通大学的优良校风的传承下和名师的指导下(钟兆琳、顾毓秀等),热爱专业,参加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业余无线电学会,经常听国内外专家报告,开拓眼界,学有成就。由于家境窘迫,虽通过教育部留学考试录取却未能留学。工作期间能够继续学习(包括虚心向老工人、老技术人员、老教师、苏联专家等学习);按工作实际需要,从电转到热机,又定向为热工自动化,不断跨学科学习;有现场工程经历,又不断钻研技术,为热动发电方面的复合型专家;经常钻研外文资料,了解世界,推动工作;并自学俄语等;淡泊名利,具有职业道德。
谢麟阁教授在淮南发电厂期间,完成全厂机组的并车调试,在首次实现多机组并列运行中采用新技术;负责检修设备卓有成效的恢复全厂机组的发电能力等。在上海电力公司期间,编写公司的安全工作规程等,并提出和推广现场人员戴安全帽的工作要求(现在成为了技术法规),还向气象台提出为台风编号名的建议并被采纳,便利了电力行业抗台风工作的进行。
谢麟阁教授主编《自动控制原理》中国电力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1991年第二版;合编《自动控制原理习题集及解题程序》中国电力出版社1993年6月;自编校内或校际交流讲义《热力发电厂》、《电厂热工自动调节》等;并为电厂应用技术服务和培训翻译有关协调控制等英文资料;主审《电厂热工过程自动调节》(1994年)等教材以及《热工技术手册(第五卷)》(1992年)等工程应用书籍。
文革前,有关凝汽器水位调整新技术的文章刊登在《人民电业》上。文革后,《区域搜索法绘制根轨迹和补根轨迹》等论文刊登在《自动化学报》等刊物上。《锅炉全程给水自动控制中自调整控制的设计与应用》(英文)被1988年IFAC第八届国际会议录用发表宣读。1991年受聘为《热力发电》(中文核心期刊)编委。
1982年主持制定电力部全国高等学校电厂热工测量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负责高校该专业的教材规划工作;参加了上海电力学院等院校的学位授予权、学校升格的评审工作。七十年代末负责本单位的第一台国产DJS-130小型电子数字计算机配置等筹建工作,八十年代初负责完成多变量控制系统试验台的研制工作等,这些工作突破性的提高了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水平。
除了本科生教学、指导青年教师等工作外,曾前后培养了研究生十多人,以及参加校内外硕士、博士论文评审答辩等工作。特别是在西安交大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率先将计算机数值计算研究方法应用到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中,此项工作早于现今流行的MATLAB等软件的开发起步;尽管当时此类研究方法还不被一些人理解或误解,从新世纪起,这类科学计算方法已与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明确并列成为理工科类的三大科学研究方法。1985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首届研究生教育荣誉证书;1992年录入《中国电力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