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通模

徐通模, 男,1939年生于江苏如皋,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留校工作至今。50多年来一直从事能源动力、石油化工、电力等领域气固两相流动与燃烧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长期担任行政领导工作和社会团体的学术工作。先后担任过西安交大锅炉党支部书记、能源系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校长等重要领导职务。历任全国热能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动力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陕西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煤洁净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煤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直属高校巡视专员。

     徐通模, 男,1939年生于江苏如皋,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留校工作至今。50多年来一直从事能源动力、石油化工、电力等领域气固两相流动与燃烧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长期担任行政领导工作和社会团体的学术工作。先后担任过西安交大锅炉党支部书记、能源系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校长等重要领导职务。历任全国热能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动力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陕西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煤洁净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煤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直属高校巡视专员。

50年的耕耘、50年的奉献,为本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我国动力工程领域著名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内外燃烧界颇具影响的学者,同时也是管理和教育的专家。徐通模老师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科学严谨、务实创新的学术思想感染着一届一届的学子,培育着一代一代的新人。在锅炉、石油化工、电力等工程的重要科技领域气固两相流和燃烧方向进行了50年的系统研究,其重要的学术贡献和科研成就在于:

1.首次提出充分发挥一次风向火侧着火优势,以形成稳定着火源的煤粉着火稳定性理论。发明了一次风折边型夹心风燃烧器,广泛应用于我国燃烧烟煤、贫煤、无烟煤、劣质煤的电站锅炉上,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获1987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2.在国内外最早提出组织水平方向浓淡煤粉燃烧的全新构思。发明了变异煤粉浓淡燃烧器,解决了煤粉锅炉低负荷稳定燃烧和调峰运行的难题。该成果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锅炉不投油低负荷稳定运行,还在降低NOx排放、防止炉内结渣和高温腐蚀方面取得显著成效,1991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3.发现煤粉燃烧中存在最佳煤粉浓度和最佳浓度比的新燃烧理论,提出了典型锅炉用煤最佳煤粉浓度和最佳浓度比的重要科学实验数据。

4.发现并掌握了W型火焰锅炉出现短路工况的基本规律。创建了W型火焰燃烧工况的空气动力学参数条件。首次提出强湍动、充满度高的γ型火焰燃烧工况的组织思想和空气动力学参数。

5.首次理论分析发现四角切圆燃烧大容量锅炉炉膛出口烟温气温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残余旋流动量流率矩所致,提出用反、正切旋转动量流率矩之比的无量纲准则数来控制和消除炉膛出口烟温偏差的科学方法。

6.发展和完善了管内气固两相流动准则和水平管内气固相流动颗粒沉积关系式。并首次发现空间连续弯头气固两相流动规律和颗粒恢复的基本特性。

7.首次建立了“α形火焰”燃烧新理论,创新地提出火床炉炉拱设计新方法。初步解决近两个世纪以来工业锅炉炉拱只能凭经验布置没有计算方法更不能适应实际煤种变化的难题。

在多年的科学研究中,先后获发明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中国专利5项,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5部。多年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及大型企业科研项目多项,科研硕果累累,成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