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楷老师访谈录
    2016-03-09 11:38:00 来源:西安交大校庆 浏览:

 

固执又可爱的学者

—何新楷教授访谈

l  1934年12月11日生于江苏青浦(现已归于上海)。

l  195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后开始在内燃机教研组工作。

l  1969年10月-1970年5月赴柬埔寨磅湛王家大学援助教学并建设实验装置。

l  1985年7月-1986年7月赴法国南锡矿院进行疲劳萌生扩张的研究。

历任动力系总支副书记、中国内燃机协会成员、陕西省机械工程协会成员。对于12v400柴油机整体球铁活塞的研究和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张的研究均做出了创造性的重大贡献。其编写的《内燃机动力装置》成为全国通用教材。参与中国第一拖拉机石油机械厂LR-100柴油机集体、缸套、活塞、连杆等部分的强度研究。参加了《汽车百科全书》第二章——汽车发动机的编写,共11万字,1992年4月由机械工学出版社出版。此外共发表《热弹塑性有限元计算在内燃机中的应用》等科技论文7篇。曾主管交大内燃机实验室20年,期间实验室被评为为校级优秀实验室。

阳春三月,漫天柳絮纷飞,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位于交大三村何教授的家中。何教授不足80平米的老房子里陈列着各种老式家具,年久未粉刷的斑驳的墙壁上挂着红木老式钟表,表针滴滴答答的响着,仿佛想要向我们诉说这位老人年轻时的故事。当我们惊讶于老教授如此简朴的生活作风的时候,老人笑着说:“我啊,实在住不惯学校分配的新房子,我看还是老房子住着舒坦,好多人劝我搬家都劝不动,这些老家具和我有真感情啊!”说着就抚摸着沙发的扶手,一副爱怜的神态。我们一行人被老人的爽朗和可爱的固执深深打动,安排就坐后,老人的话匣子便打开了,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经历。

辛苦求学感恩国家

1934年12月11日,何新楷先生出生于青浦县,一个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江南小城。他为家中第三子,父亲为当地小学教员,从小就给他们兄妹五人灌输了用功读书求学的思想,并为兄妹五人的教育倾尽心力。大哥也曾在交通大学学习,可惜在解放前极端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被迫辍学,打工来补贴家用。年少的何新楷学习成绩优异,被交通大学录取,虽家境清贫,但正好赶上解放后国家对于大学生减免学费和生活费的政策,他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用功读书,对数学,物理和机械等理工类学科展现着极高的兴趣。何教授说,当时读书时,一个月只要12块5毛钱的伙食费,饭菜即便宜实惠又营养均衡,及时补充学习时的脑力消耗,他非常感谢国家和党给他提供的求学机会,心中怀着工业救国的信念,立志发奋读书,报答国家。于是,在1956年交通大学举校西迁的过程中,何教授义无反顾的选择支援大西北的教育事业,他说国家培养了我,让我能读起书,在组织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要响应组织号召。

就这样,立志报效国家的青年风尘仆仆的来到了贫困荒凉的大西北,在之后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没有一丝抱怨和后悔,默默为西安交大的建设贡献了毕生的心血。

适应生活敬佩彭康

说到初来西安的生活状况,老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感谢彭康校长。彭康校长在交通大学西迁之后,为了让广大师生品尝到昔日熟悉的江南风味,特意在学校第一食堂供应南方菜品,如炒猪肝、小笼包、各种西餐和点心,口味清淡,让师生们有种虽在西安犹在上海的亲切感。

除了关心师生的生活细节,彭康校长大力提高教师教学素质。毕业的学生要先担任辅导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培训才能正式上讲台授课,在当时教师匮乏的年代还坚持如此严格的教学制度,极大程度的保障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此外,每个教研室一周开两次会议,一次政治学会议,一次教学法会议,一方面让青年教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状态,一方面互相交流分享教学经验,改正不良教学方法,探讨研究高效正确的教学模式。这一举动曾经闻名全国,彭康校长也受到了所有师生的敬仰和爱戴。

何教授说,交通大学西迁之后,彭康校长为师生更快适应新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本人非常敬佩彭康校长,正因为有彭康校长这样有卓越领导才能的领头羊,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交大才能在建国初期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才有后来蓬勃发展的西安交通大学。他本人也是在彭康校长在任期间学习到了很多优良的教学方法,为后来的教学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认真工作赴柬支教

何教授于1957年毕业后留校,从1962年至1982年担任内燃机实验室主任,历时20年。文革前因实验室工作进展较好,内燃机实验室成为对外开放的第一批实验室之一,改革开放后第一个通过了教育部的验收,凭借先进的管理和高质量的工作效率被评为校先进实验室。

众所周知,实验室是科研工作的基本。最初建立实验的过程可谓繁琐而艰辛,何教授却依然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进行着实验室筹建工作。他将苏联专家设计的原实验室改为教学实验室,原来设计的试验台为专机专用。在缺少必要起重设备的情况下,何教授带领教研室的同志们凭借人力,将深入于地下的装置挖出进行改装。他还负责建立了科研实验基地,主持设计、安装、调试和模拟增压装置,重建文革中被破坏的内燃机实验原理教学试验台八套。工作强度非常大,何教授说只有建成完美的实验室,才能真正的将教学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于传统理工类学科,没有实验环节,任何教学都只是纸上谈兵。

1969年10月,凭借出色的搭建实验室的技能,何教授作为交通大学动力系的代表赴柬埔寨磅湛王家大学援助教学并建设实验装置。与何教授一同前往的还有清华大学机械系等国内知名大学王牌专业的学者。在赴柬的短短半年内,何教授亲自设计布置图、基础图,挑选钢筋材料,为磅湛王家大学设计安装调试内燃机实验四个,安装调试水塔,传热学实验室四个。何教授说,柬埔寨的学生很喜欢中国的老师,因为中国老师注重实践,教会他们做实验的方法,让他们学以致用。

1987年后,何新楷赴法国南锡矿院交流访问,主要进行疲劳裂纹的萌生及扩展的研究。当时研究的块连冷凝铝合金,是宇航工业上用的新材料。何先生从材料的制造、机械性能研究、材料的微观组织分析,一直到疲劳强度的研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在国际第二届铝合金会议上发表。

这两次出访经历,让何教授记忆深刻,他说学者就应该走出去看看,学习先进的科研方法,也为教学相对落后的地区提供帮助,这是一个学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科研工作不应有局限性,应该打开视野,与全球接轨。

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提起自己的母校,何教授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当笔者问到对于母校发展有的期望与建议时,何教授认真地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希望学校积极联络校友,校友是母校在社会上的重要情感资源,联络校友不仅有助于提高校友的归属感,更是有利于母校的综合发展;第二,母校发展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明确自己的定位,抓住国家开发西北的机会,稳步健康发展;第三,青年教师应该对于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并且注重书本知识与工厂实际的结合。更宽泛的知识面有助于把握专业发展的动向,在学科交叉领域获取更多灵感。

在采访的最后,何教授讲了一个幽默的小故事,他说前些天有人邀请他在一次讲座活动中宣传汽车造成的污染,提倡公交出行,他当场就拒绝了,他说也许有些人厌恶汽车排放,而我是干这一行的,我自己热爱的不得了呢!就是这样一位固执、可爱的老人,原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总支副书记,这就是何新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