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国华回忆录
    2016-03-09 11:41:00 来源:西安交大校庆 浏览:

侯国华


侯国华老师退休前一直兢兢业业地奋战在热能专业的教学一线,见证了热能专业创立之初和改革开放之后的大部分发展历程。虽然热能专业的发展过程中曾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但由于有侯老师这样执着的教坛耕耘者,热能专业教育硕果才能结满枝头。

侯国华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我是56年南京工学院动力系毕业的,毕业后正好交通大学成立了热能专业,老系主任朱麟五老师指示要向莫斯科动力学院靠拢,即在制造专业中加一个运行专业。作为第一批热能动力专业的学生,我毕业后就分配到了交通大学。侯老师一字一句认真而自豪的介绍着,我们这个专业55年就开始招生了,57年迁到西安,按照莫斯科动力学院的专业设置,就是制造加运行。侯老师刚参加工作就参与交通大学的西迁过程,而那时西安的各方面条件还十分艰苦,学校附近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还未起步,校园周边都是麦地和荒地。由于当时的动力系老教师较多,因此搬迁的困难可见一斑。

迁到西安以后又赶上大跃进,58年大炼钢铁,于是我们就搬到东三楼,教研室在行政楼的二楼。那时候6字头包含了西安动力学院的9个班级及我们专业的3个班,一下子并了12个班,所以当时又并校。从这些话语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当时热能专业发展的迅速,而这样必然会带给当时的创业者巨大的挑战,而高校间院系的调整又给这一切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因素,而这些不确定因素也使热能专业的师资建设处于不稳定状态,当时处于动荡之中,那时候等于把动力学院冒进的部分并到我们这里了,后来又成立了陕西工业大学。这样子交大又把我们并到陕西工业大学,后来陕西工业大学变成陕西机械学院我们又回来了。在这样的调整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专业建设问题,而这些问题对当时教师及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那时候交大的运行专业就停了,只保留制造专业,我走之前大概有十几个教师,控制类的课程有谢麟阁教授,控制方向的教师有谢麟阁、宋又祥、翁思义、陈焕生。

除了担任授课教师,侯老师对自己负责的实验室建设同样尽心尽力。我当时是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主要做教学实验,那时就我和工人在实验室,进行教学演示实验,当时还仿制了火力发电厂模型,那时候是按照苏联模式建设专业的。而对于实验室建设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侯老师则积极采用各种办法应对和解决,实验室建设的同时,为提高教学质量,在当时辅助资料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侯老师积极地通过对新建电厂的考察,不断更新知识,后来80年代才开始转向科研合作。实验室先开始都是满足教学要求。教材都是全国的通用教材,那时图书馆其他材料比较欠缺,文献也很少。生产实习或毕业设计都是把基本通用教材吃透,那时候看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的火力发电厂,就尽快想把它的相关设计及运行吃透,并引入教学环节。所以图纸对照着看懂了,才交给学生。

从侯老师的一字一句中,我们能够深深体会到热能专业在发展历程中的坎坷和困难,但更能体会到先驱者们的坚定与执着,这恰似不论风吹浪打,恰似闲庭信步的情怀,正是这样的情怀才使热能专业发展壮大到现在,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而发展,从原本的单纯制造专业发展到现在的热力系统经济性运行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