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教授回忆录
    2016-03-09 11:49:00 来源:西安交大校庆 浏览:


那个年少时的梦想,那些精益求精的时

            年少的梦想                            千百次的为之拼搏努力

                   在别人看来                             不断重复 不停实验 没日没夜

    总是那般地渺小与可笑              却在暖阳下回望时发现

可我愿意承认这一切                     梦想依然在远方

并从那以后再也无法忘却                 而我 也在远方




初见马致远教授,他在家中着一件休闲衬衫,蓝色的贴身长裤,见我们到访,上身又另加了一件西服外套。今年已82岁高龄的马教授,虽然两鬓斑白,却仍显得精神矍铄。老先生很健谈,也很热情,每每回答我们的问题总会报以和蔼可亲的笑容。

 

    马致远教授于195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同年9月在清华大学动力系进行了为期三年进修,之后便一直留在西安交通大学任教。马老师精通蒸汽轮机结构和强度计算,汽轮机设计、生产、安装、运行、检修以及汽轮机转子、轮盘稳态、瞬态强度场、应力场的计算。在38年的教师生涯中,马老师取得了瞩目的成就。1983年荣获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成果一等奖,1984年获陕西省高教局科研一等奖和化学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的津贴。现退休于西安交通大学热力涡轮机系,是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和振动工程学会会员。


兴趣驱使,自幼励志成为工程师


    “在小学阶段,我很不喜欢读书,但对于自然界的现象很感兴趣,对于关乎科学家们的书籍更是爱好。记得在小学五年级国语书中有中国伟大的工程师——詹天佑,还有四川都江堰的建设者——李冰父子。这本书对我的印象很深,我当时想我将来一定要做个对国家有贡献、人民有利益的工程师。”在兴趣的驱使下,幼年时期的马致远就对火车、汽车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制玩具,或用泥土做汽车模型,并且做的非常逼真,家里面东西坏了也经常由他负责修理。

    

然而童年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9岁时,随着父亲去世,家庭经济即由在伪中央银行任职员的母亲负担。家道中落,亲戚朋友们也逐渐疏远,年幼的马致远品尝到了人情冷暖,不知所措的他曾在一段时间中在基督教教会中汲取安慰。虽然求学之路并不容易,但凭借强烈的求知欲和自己不懈的努力,马致远以插班生身份考入了当时全国著名的中央大学附属中学。刚刚进入班级的马致远在课程进度上和班里同学存在很大差距,为了弥补落下的课程,他更是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最终不仅赶上了同学进度,还圆满地完成了高中学业。与其他中学不同,该校学生自学能力非常强,高二同班同学经常自学微积分等大学课程。正是在这个知名校友辈出的中学,马致远不仅学到了更为丰富的知识,也同样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为今后成材奠定了基础。

 

1951年夏,马致远顺利考上了南京工学院机械系,然而入学之初才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自幼喜欢的物理学有所出入,因为学校明文规定不得转专业,这一点对刚入校的他造成了长久的困扰。虽然如此,马致远依然对本学科所学课程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尤其是对于基础性、理论性课程非常重视。

 

    “本科期间无论大考小考,大学物理和理论力学每次考试都是满分。”马老师风趣地说道。然而,由于受童年时期家庭及社会局势的影响,初入大学的他不关心政治,不注意时事。在经过“三反五反”以及思想改造运动,在思想上有了很大提高,抵制了不关心政治的单纯技术观点,以及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观点。毕业之时立志工作后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改造自己,早日成为青年团员,使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者。

 

专注教学,案例结合培养责任感


从南京工学院毕业后,马致远来到交通大学任教,在38年漫长的任教生涯中,从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助教,到后来对专业技能精通的教授,他在教学和科研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由马致远教授参与编写的高等学校通用教材《透平零件结构和强度计算》于19821月出版,被机械委评为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机电、兵工类专业优秀教材二等奖。有专家评论这样写道:“此书特点是材料新颖,马老师将其特长,如用有限元素法计算叶根和轮缘应力、用有限元素法计算透平叶轮和转子等等,写进参与编写的有关部分中,很有参考价值。”此外,马致远教授结合自己专业特长,自编了《有限元方法及其在透平转动部件强度问题中的应用》,将有限元方法和透平转动部件强度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

 

此外,马教授对教学工作也十分重视,负责《透平零件结构和强度计算》、《有限元方法及其在透平转动部件强度问题中的应用》和《汽轮机运行与检修》三门课程的授课,并从1983年起负责指导毕业设计,期间还参与了指导了学生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马教授备课极其认真,经常翻阅大量参考文献,课堂授课也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尽量从学生理解的角度,想办法使讲课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幽默而不枯燥。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经常进行课堂提问,采用启发式教学。在上《运行检修》课时,经常结合各种典型设备及人身事故的惨痛教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思想,培养学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敢于拍板,精益求精终创丰硕果


1956年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到西安,包括两台汽轮机在内的许多试验设备也运到了西安,作为实验室筹建的基础资源。然而实验室建立初期,由于缺乏教师管理,实验室并没有真正运行。如果负责实验室而无心从事教学教研工作的话,会对评职称产生负面影响,对于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自然没有教师愿意主动负责。就在这种时候,考虑到专业长远发展以及合理利用现有试验条件,时任助教的马致远拍胸脯接下来实验室的任务,此后便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工作。从气源水源电源接线这种细节,到电焊气焊车床,所有环节都由马致远老师负责。马老师凭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最终顺利地保证实验室得以运行,为之后涡轮教研组试验的开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科研上,马老师更是精益求精,从不投机取巧,敷衍了事,经常为一个项目工作到半夜一两点。马老师说:“因我们从事的是高速旋转的精密机器,万一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课题不论大小,经费不论多少,同样认真对待。在计算工作中绝不放过一点疑问,在结构设计中总要反复修改直到非常满意为止。”在马老师十年来进行的二十余项课题时,至今尚未出现一起由于疏忽而造成的任何事故。

 

1991年,马致远教授负责的项目“AK4250鼓风机机组改造设计”投产后,使首钢2号高炉容积利用系数达到3.0,创世界纪录,年创利润1.04亿元。1028日中央台新闻广播这样报道:“由于我们的努力,对机组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热力计算、变工况计算以及强度核算,特别是大胆地对冷凝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使原来仅能发12000KW的机组,不但恢复出力(18000KW),且能超发10%功率(19800KW)动力供应,以致试运行后高炉容积利用系数创世界纪录。每天增产铁水1300吨左右,仅此一项,一年为首钢创利润1.04亿元。

 

同年,马致远被评为“西安交通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他主持的项目“KT1202汽轮机转子修复”获92交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回忆当时情况,马教授说:“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理论计算工作,证明修复转子在强度上是足够的,且有一定的安全裕量,然而在关键时刻,敢不敢上,还是有不同意见的。因为万一在运行时出事故,一天产值损失就是115万元!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我就是此关键时刻,简单明了地阐明了修复转子的道理,使厂长能当机立断,做出正确的决定。”这就是一位优秀教授应该具备的能力,敢拍板,敢于承担责任。

 

说起关于梦想与成功时,马老先生笑称自己只是做事比较认真,不愿马虎了事罢了,一步一个脚印,便总会有所到达。这样一位少年志在工程,一生报效祖国的纯粹于科研的学者,他不仅仅将专业知识传授给一代代年轻的学子们,教会他们为人处世之道,培养他们对于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更在科研工作中精益求精,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工程项目,创造了瞩目的成绩,履行了从小立下的誓言,切切实实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少年志,存高远,披日月,覆星辰;涉高山,斩荆棘,前程浩,后顾茫;时光逝,鬓发白,笔不辍,耕无悔;忆往昔,尘土扬,少年强,国无疆。

 

 

/张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