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克煜老师访谈录
    2016-03-09 11:52:00 来源:西安交大校庆 浏览:

潘克煜老师访谈录

2015年3月31日早上十点,内燃机系胡二江老师、研究生辅导员张益荣老师和两名学生记者一行四人如约来到潘克煜教授家中,老人笑吟吟地为我们开了门,热情地为我们端来四杯爽口的橙汁。虽然已有77岁高龄的潘教授却依然腰背硬朗、行动自如,岁月没有在他脸上留下过多的痕迹,更多的是平添了几分和蔼慈祥。整个采访过程,老人都面带微笑,回忆到激动处,更是大笑,采访的氛围十分轻松自在,深深感受到了潘老的个人风采。

服从组织奔赴西安支援西北义不容辞

1957年,时年19岁的潘教授自愿服从交通大学组织安排,以普通工人的身份,加入到浩浩荡荡的西迁队伍中来。他从小家境殷实,少年时期在师资条件较好的私立学校读书。听闻举校西迁的消息,父母也极力支持他服从组织的安排,一切行动听指挥,那时懵懂青涩的青年就这样开始了踏上大西北土地的征程。

初来乍到,西安的沙尘天气和学校周围的农田与上海温暖湿润的气候和林立的高楼大相径庭。沙坡村附近都是荒地,人迹罕至,夜晚还能听到野狼鸣叫。学校为了让广大师生在异乡品尝到熟悉的家乡风味,1958年前特意安排小食堂准备小笼包、豆浆、油条等南方饮食,极大程度地缓解了师生水土不服的不良反应。

定期回乡探望亲属欢声笑语不畏远途

据潘教授回忆,思乡心切的他在成家之前每年都要回上海探亲。回程学校包车,60个小时的路途虽然漫长,但是在小小的车厢里,播放着专门为师生准备的广播,欣赏着师生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一路欢歌笑语,上千公里的路途也不觉艰辛疲倦。返程的时候,学校不再组织包车,因为车票紧张,老师们轮流去车站排队为大家集体购票。谈到拿到返程车票的情景,时隔半个多世纪,老人的喜悦之情依然溢于言表。

坚持勤奋读书学习欣赏品味歌舞艺术

潘教授酷爱读书看报,客厅的电视机旁边堆着满满的书刊和报纸。潘教授说,来到西安的生活规律而平淡。平时大多数时间都在读书学习,每晚不读书就会感到虚度光阴,不务正业。在这样谦虚好学之心的促使下,潘教授在夜大读书五年半,后来又跟着肖老师读研究生,从夜大的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到内燃机专业,从一名普通的工人到内燃机专业的系主任。这一段求学的路程十分艰辛,若没有强大求知欲的支撑,这个目无亲的青年恐怕早已被打败苍凉的大西北打败。潘教授对读过的一本书记忆犹新,书中提到当时北欧的火车的速度已经达到每小时120公里,这让年轻的他倍感震撼,感叹国外动力技术先进的同时,更加专注学习基础知识与提升科研能力。

年轻的潘教授只有在周末会选一天稍稍放松娱乐。他最爱的是苏州评弹——一门起源于山明水秀的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随着小三弦和琵琶的伴奏,评弹抑扬顿挫、轻柔缓和的音色仿佛能让他在千里之外感受到故乡的温暖与柔情。另外一项文娱活动是每周六晚在食堂举办的舞会,很多年轻人乐于迈着或轻快或缓和的步伐徜徉其中放松身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群年轻人之中也有我们敬爱的彭康校长,而且彭先生几乎每周都会参加。从繁华的上海西迁而来的青年们在那样舞曲悠扬的夜晚,逐渐融入西安当地的生活。

认真教书严格育人平等对待男女学生

提到育人,潘教授眼睛里充满了自豪与满足。他严格要求学生,经常关注实验细节,有问题一定要亲自把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他的学生如今已分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是担当重任的实力干将。老人微笑着说,他的学生李建国曾经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诚恳地感谢潘老当初严格的教育方式,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让他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关于工科的女研究生,潘教授说:改革开放之前,女研究生数量很少,尤其是内燃机这样的工科专业男女比例更是严重不平衡。他清晰地记得培养的一名女研究生,洛阳拖拉机厂联合培养的赵葵。这名女生成绩优异,不畏工科科研条件的艰辛,在潘教授的培养下成为早期女研究生的杰出代表。

在采访的最后,潘教授谈到了对交大的殷切希冀。他说,在他工作的年代里交大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方面,与企业工程的合作相对欠缺,希望今后学校能够发扬更加开放、多元的教学理念,多鼓励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将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注入交大的脉搏,愿交大时刻与时代接轨,争做老牌工科学校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