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又祥
宋又祥教授退休前是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厂热能教研室(即现热能与动力控制工程系前身)的教师,他也是本专业第一届毕业生,对本系的发展历程最为熟悉。农历甲申年伊始(公历2016年2月11日),在西安交通大学一村宋又祥教授的寓所我们访问了这位已83岁高龄的老先生。老先生虽然已进入耄耋之年,却依然精神矍铄,他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了他所在的那个激情燃烧年代里热能专业的发展历程。
老先生招呼我们坐下后,开门见山地介绍了他早年的经历:“我是我们这个专业的第一届,也就是55年热能这个专业成立时招生的第一届学生。因为我中学还未毕业就参加了抗美援朝,那时候年纪轻就参加志愿军去了5年”,老先生笑了笑接着说:“后来朝鲜战争结束后,55年考进交大(在上海),所以我在班里头年龄是老大,那么其他同学都和我相差4到5岁了”。听到老先生早年颇为传奇的人生经历,我们这些生长于和平年代的后辈不禁为之钦佩,“所以那个时候,一进学校(在上海)读了一年以后,就随学校迁到西安。”万事开头难,热能教研室早期的发展一样充满了艰辛,从老先生抑扬顿挫的语气中,我们深有感慨。“55年成立教研室,那时候瞿钰(教研室创建人)办学目标很明确:具体的任务就是教学。当时教研室成立的时候就是这么几个人,师资力量很缺乏;而学生已经招了,当然头三年问题不大,因为学生学的是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这些都有其他教研组授课,数理化、热工基础等;三年级以后,开始要有专业课了,所以在这一个三年里,包括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专业课的教材所需的师资力量非常不足,那时候专业班级有三个班:热能51、52、53。56年刚二年级的学生搬到西安,西安那个时候东三楼还没有建好,我记得很清楚,我们的教研组的教研室那个时候(57年)只有一个房间,还是临时借用的,那时候才刚刚组织起来。”
即使是在当时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从老先生那充满豪情的话语中我们也可以感到当时创业者们的意气风发。“那时候教研组成员有朱麟五、瞿钰、蔡俊德、翁思义,其中翁思义是搞控制的,瞿钰是教研室的主要创始人。具体业务方面就是瞿钰负责,教研室成立时就确定了热能和控制为主要教学科研方向,那时候专业课有《锅炉》、《汽轮机》、《自动控制》、《热工仪表》、《热力系统》,因为我们专业的研究对象就是锅炉和汽轮机,控制仪表是运行要用的,所以这是很明确的(专业设置需求)。照道理我应该是60年毕业(5年制),但58年我就提前毕业了(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完成后),因为没有教师。之后我做了翁思义《热工控制》课程的助教。我们专业其他的一些专业课我没有去上,我主要专注于《热工控制》这门课,更重要的是这门课牵扯到电工学方面的内容。”从老先生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当时热能专业师资匮乏的程度可见一斑,同时也能看到宋老年轻时勇于担当和承担压力的决心和信心,“当时自动控制装置都是电子管的,热工参量变化说明负荷变化,一定保证锅炉出口的蒸汽负荷变化时这些参数就要变,变了就要加煤加水,风机要相应动作,而这些东西都要操作,以前都是工人根据压力表变化进行加水降温……”,当时为了能够尽快满足控制方面的教学要求老先生还专门系统地学习了相关专业,“而自动控制的就是仪器根据信号操作的,不是像现在都是计算机采样数字信号,所以那个时候光是我以前学的电工不够,到电气教室学电子学,之后辅导学生电子管输入输出,进行上课,这里我们都是一个班的,毕业以后有时回校聚会讨论,我既是他们的老师也是同学。所以那时的教研室师资、教学情况就是创业。”在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早期的教研室创业者们同时也在关注未来科研的发展方向,正如老先生所说:“热工控制要把对象的动态特性即运行过程搞清楚,所谓对象的动态特性,我那时的课题就是搞电厂运行过程的数学模型,所以这个问题就是要搞这个,那个时候教研室基础等于零。”但比教学方面的师资缺乏而言,相关的科研资料及设备更为稀缺,在国家经济才开始发展的起步阶段,科研发展更是任重道远。
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宋老还开设了与控制理论相关选修课程。“教育局通用的书籍,结合到电厂部分,控制的是对象的动态特性,我当时开了讲这门选修课,自动控制需要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基础,选修课都是我编的。”同时,对新师资的培养也是教研室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那个时候搞控制的有翁思义、我、高镗年,以及后来留在教研室的巨林仓。”
“一开始专业都和创业一样,基本上都是搞教学,教材、科技发展需要补充或者选修课之类的教材,在这方面,那时80年代初,经历文革停课,所有教师都参加劳动”,谈到文革前的热能控制师资宋老说:“没有几个人,搞控制的就只有我、谢麟阁、高镗年三个人。”同时热系统方向,宋老介绍道;“热系统的是林万超、武学素等。”在系所发展过程中,也有与外单位的整合,说到这里,宋老介绍了与西安动力学院的关系:“后来跟西安动力学院合并,这个学院是从苏州迁过来的,属于水利电力部,交大管理他们,后来又分出去,成为陕西机械学院,合并时招生的10个班都是他们并过来的,我们3个班是第一届,6字头时也是3个班,后来63、65、67、68都是陕西机械学院并过来的,动力学院过来6个老师。”
教研室同时也给其他相关专业开设与控制相关的课程,“调出去那时候我们的热工控制课是给锅炉上课,因为锅炉专业是制造专业,但是学生要了解锅炉运行控制,同时锅炉、涡轮专业也有仪表课。”“文革期间没有招本科生,整个学校没有,但是后来有工农兵学员,但是60年到66年有高考,招生量有2个班到3个班,70到80人左右。工农兵学员是巨林仓他们之前的学生,后来有些学生很多留下做干部。”
对于热工自动控制方向,除了内部使用的教材,宋老还参与编写了谢麟阁先生主编的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热工控制方面的教材“1990年出版,水利电力出版社,谢麟阁主编,我负责第七第八章,翁思义负责第五第六章,谢麟阁负责一、二、三、四、九章,重庆大学自动化系主审。”
当谈到热能系的毕业生时,老先生骄傲地说道“那个时候毕业分配工作,全国各地要毕业生,我们的毕业生在全国各省电管局下设的中试所都有,很多负责管理各省电厂的技术工作,全国电厂、热工研究院都有我们的毕业生。”
除了教学和科研本身,宋老也积极进行教学科研环境的改善,“原来东三楼的锅炉实验室、汽轮机实验室、热能实验室、仪表实验室,后来我做系主任的时主持建立了能源馆,热能也找到了西北电力设计院进行设计。文革后缺乏技术人才,由此作为契机把我们的毕业生送过去。那个时候能源馆的建设是我们学院实验室建设的一件大事。”
近两个小时的访谈时间不算短,老先生神采奕奕的谈笑把我们引入了热能与动力控制工程系的整个发展历程,临别前老先生又对我们重提其交大的西迁精神“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这正他所经历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发展壮大热能专业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