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俊——九十余载风雨,千锤百炼人生
    2016-03-30 20:03:00 来源:西安交大校庆 浏览:

 

九十余载风雨,千锤百炼人生

——记陈学俊先生访谈

 

编者按:201412月4日,天气晴朗,有着许久不见的蔚蓝天空。进入客厅第一眼看到陈先生,他正在阳台的躺椅上小憩,饱满的阳光洒在身上,再溢满客厅。动人的交响乐传来,安静的只剩下跳动的音符,恰似这位安详的老人。已是鲐背之年的陈先生被王老师柔声唤醒,惊醒的样子有一种老人特有的可爱。在跟陈先生简单的介绍了一番我们的身份和这次采访的目的后正式切入今天的话题。

 

陈学俊先生,我国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我国多相流物理学科的奠基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动力工程专家和教育家。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重庆)机械系,在积贫积弱的战争年代,先生怀抱强国之志,于1944年赴美求学。学成后,先生谢绝美方教授的挽留,毅然返回祖国,投身祖国的动力工程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又于1956年积极响应国家“支援西部”的号召,拥护交大西迁,放弃了在上海的住房,举家来到西安,并带动动力机械系全部师生整体西迁。在交大任教将近70年的陈先生,一直致力于动力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建设了一支具有鲜明特色、实力雄厚的学术研究梯队,培养出了一批杰出栋梁之才和青年科学家。

先生虽已鲐背之年,仍勤于思考,笔耕不辍,以满腔热情寻求科学的真谛,用切实工作实践着理想和追求,用他的睿智思想和真知灼见,关心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关心着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关心着西安交大的点点滴滴。陈先生为热能工程、为交大付诸多半生,也在学科史上、在交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艰苦求学,赤心奉国

回忆起艰苦的求学时期,陈先生感触颇深。在重庆时期,家乡沦陷,家人音信断绝,当时一百多大学生住在一个大统舱里,吃的是蔬菜黄米饭,学习是在大竹棚课堂,经常上午天空大雾进教室,下午天气晴朗进防空洞。有时日本飞机成批前来猛烈轰炸,山城一片火红,一次防空洞里就死亡已达万人,有时日本飞机一架、两架,到处扰乱,无法安静读书。为什么中国人这样受欺凌?受迫害?当时先生的唯一志愿就是努力读书,将来工程救国。

人应有志气,这是陈先生常讲的一句话。中华民族不仅是勤劳勇敢的而且是智力聪慧的民族,我们应当自尊自信,有志者事竟成。1945年,陈学俊同志在美国普渡大学读研究生时,在有各国留学生约五十人的研究生班上,高等数学获得最高分“6”者共四人,其中三名是中国留学生,另一名是美国研究生,陈学俊同志就是其中之一。按他自己曾说过的,他在国内大学读书时,爱好音乐、体育,不太用功,成绩并不突出,关键在于自信自尊,为中国人蒸汽,用今天你的话来说就是为祖国为民族争气。当时任课教授对中国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优异感到吃惊,在班上大加赞扬。

对于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陈学俊先生而言,爱国是他一生秉持的不变信念。1983年6月,陈学俊同志作为教育部第一个大学发展项目中国审议委员会副主任兼工程组组长去法国出席会议并至英国访问。在此期间,他曾在我国驻法、驻英大使馆中,应邀对巴黎、伦敦地区学习工程的我国大学生,研究生和访问学者讲话。他说:“巴黎繁花似锦,伦敦绿草如茵,实验室有先进的仪器,学习环境够多美,”但他接着说:“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不是伦敦巴黎,而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那儿有宏伟壮丽的万里长城、奇峰险浪的长江三峡、风景秀丽的黄山、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地方不是外国,也是我们伟大的祖国,那里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天地,有十亿勤劳勇敢的人民,有宏伟的四化建设规划,有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前进的伟大的党,希望大家努力学习,为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四化贡献最大的力量,这就是我们大家所应有的共同理想。”

 

二、响应号召,拥护西迁

1955年,国务院考虑到高等学校布局应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及东南沿海地处国防前线形势比较严峻的两个主要原因,决定交通大学迁往西安。合理布局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当时西北地区没有著名高校,教育落后,且西安和西北地区是国家建设的重点,需要著名高等学校支援。当时西安和西北地区的条件远比现在艰苦,西安市城外一片荒地,校园附近没有接到,没有房子,没有公共交通,只有一片麦田,或是荒草野地。对于交通大学西迁的决定,交大师生员工绝大多数是赞成的,但动力系有两位教授不仅在工会小组内部而且在全校工会代表大会上发言反对迁校,很有煽动性。当时,陈学俊先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决拥护较大全部迁往西安,并在全体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发言,说明迁校利大于弊,阐述迁校的重要意义和正确性。

交大迁校的问题也引起了全国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不少西迁单位都向交大看齐,表示要以交大为榜样。可见交通大学迁校问题的正确处理和实施,不仅是一所学校的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院系调整和沿海支援内地的方针,其影响是深远的。

不久,周总理根据交大迁校讨论的实际情况,认为交大全迁西安原则不能变,但个别教师实在不愿意去西北的话,他们可以去西安支援两三年教学再回上海。根据周总理的指示,交大校委会再一次进行认真讨论。在校委会上,陈先生积极响应总理号召赞成交大全迁方案,并代表交大九三学社组织表态拥护交大西迁。

20世纪50年代,陈学俊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决拥护交大西迁,并做好宣传鼓动工作。1957年9月陈学俊和夫人放弃上海的住房和优裕的生活条件,带着4个孩子乘坐第一辆专列从上海来到西安,他们以乐观的态度战胜各种困难努力工作,他曾写诗一首抒发他的迁校有感:“秦岭一片白云飘,关中平原真富饶,周秦汉唐是古都,工业重镇子啊今朝;交大西迁任务重,西安建校热情高,文教适应工农业,经济建设掀高潮。”

 

三、伉俪情深,爱心助学

陈先生与夫人袁旦庆教授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半个世纪。他们是1938年在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联合组成的嘉陵歌咏团中相识的,1943年两人在美丽的嘉陵江畔喜结伉俪,其中对联“元旦元宵同庆佳节,机械电机共志工程”深深印在他们的心中。他们同样经历了交大西迁。同样经受了“文革”的磨难,同样经历了科学的春天,相伴走过了近70年。80年代,他们夫妻两共同编著了《能源工程概论》一书,同被邀请赴美国出席国际学术会议。1996年,陈先生夫妇被评为全国“金婚十佳”,成为人们羡慕的白头偕老的典范。

1995年春,在陕西省人大会议期间,当选为安康市人大代表的陈学俊先生了解到安康有很多儿童失学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会后,他把一封信和1500元钱交给了安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信中说:“我没有其他能给安康人民尽心意的,只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希望用这些钱去资助那些贫困的失学儿童,我将一直资助他们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信中还特别交代:”这件事千万别张扬,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安康市从两个贫困乡选出了10名贫困儿童作为资助对象,如今,这些受资助的儿童有的升入高等学校学习,有的毕业后再家乡办起了第三产业。陈学俊先生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帮助他们。

 

四、音乐相伴,歌声嘹亮

人们在仰慕陈学俊院士致力科学事业的同时,总想知道他有什么业余爱好,对此他总是一个答案:“除了科学,我最喜欢音乐。”

一谈到音乐,他就充满着不倦的热情,因为音乐不仅为他增添乐趣,也给他带来了终身幸福。他与袁旦庆的姻缘就是音乐作的媒。

那是1938年,他参加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联合组成的“嘉陵歌咏团”,从而认识了担任独唱的袁旦庆。音乐在两个年轻人心中引起共鸣,科学与音乐从此成为了他们永远的共同话题。1943年的婚礼上,他们还在钢琴和小提琴的伴奏下,合唱了自己编词的婚礼进行曲,一时传为佳话。

20世纪40年代陈学俊赴美国工作学习,在美国普渡大学巩固机械工程获得硕士学位后,他谢绝教授们的聘请,毫不留恋美国的高薪和舒适的生活,毅然回到祖国。在美国期间,他还利用晚上闲暇时间,到一所音乐学院选修了和声、声乐和提琴3门课程,自己还买了一把小提琴。在一些美国人的心目中,中国是落后的国家,想不到中国人也在学高雅音乐。该学院学声乐的美国学生邀请他去大教堂唱诗班一起唱歌,陈学俊不仅和同学们一起放声歌唱,他还独唱了两首歌曲。他先唱了一首美国人比较熟悉的英文歌曲,歌声优雅动听,博得了热烈的鼓掌。接着他又唱了我国的抗战歌曲《嘉陵江上》。唱罢,他应邀作即席讲话,在场的几百名美国人很受感动,称他为“友谊大使”。

如今,每到周末,陈先生一家还要聚在一起弹琴唱歌。

 

五、青年学子,科学未来

“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他说,“我是旧中国过来的,我有过由于我们国家落后而被外国人瞧不起的亲身体验,也有由于我们国家逐渐强大而受到人尊敬的自豪感。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国家队,既要培养人才,又要出重大科技成果,我们这儿就是要造就学术大师培养高层次人才。”对于青年学子学习的正确态度,他认为年轻人应当有理想,虽然每个人的理想和对事物的看法会受到各个时期各种不同环境和情况的影响,但总的来讲,一个人要有远大理想才能有正确的动力,才能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工作。年轻人应当有志气。我们中华民族不仅是勇敢的民族,我们应当自尊、自信、自豪,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们也要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年轻人要敢于创新、勇于坚持,不能全部重复别人的东西,在工作中要有一定的创新,而且要勇于创新。

郭烈锦教授说:“我从83年起跟随陈先生读研究生,陈先生以他一生的经历和经验,从德智体几方面严格要求学生,这是对大家的关心,大家要抓紧宝贵的学习时机,不辜负大好时光。我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研究生阶段好好学习,打好基础,在以后的工作中受益很深。”

陈先生对于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正如2005年时为全国青少年科学与艺术大会所题的词:“经济的发展在于青年,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学子要敢于创新,青年学子要爱我中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陈先生将自己多半生的时光奉献给了交大,奉献给了能动学院,奉献给了教书育人,不仅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行业英才,更是以己之力创办了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为中国多相流科研领域的发展推向更高的水平。

一路从国难当道而来,与抗击侵略齐肩,博取国外先进科学,毅然荣归报效祖国,历开国盛典,经举家西迁,视学科发展为目标,以民族振兴为己任,教书育人,桃李天下,劝劝赤子之心,谆谆爱国之情。这就是陈先生,时刻不忘科研,不忘祖国,而他作为奠基者创立的多相流热物理学科,正蓬勃发展、方兴未艾。

 

 

文/ 张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