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大西迁建校史上,无数老一辈教授学者们曾付出了汗水与努力。其中不乏很多为西安交通大学学科建设付出辛勤汗水的巾帼英雄,其中一位便是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谭连城教授。
谭连城教授1933年3月出生于广东省鹤山市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谭智生曾在黄埔军校第四期通讯班学习,解放前后依靠经商支撑一个大家庭的生计。为香港华人革新协会干事,曾为广东省政协列席代表,是一名香港的进步爱国人士。母亲在谭连城青年时代因一场火灾去世,继母则在家中照顾谭家的几个孩子。谭连城是家中五个子女的老大,几名弟妹们都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谭教授年轻时辗转多地求学,通晓英语俄语并学习过德语。幼时分别在香港和澳门接受教育直至初中二年级上学期,后返回广州完成初高中的学习。在50年代于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化系完成大学一二年级的学习,后来在华南工学院化工专业学习,并于1953年毕业。学生时代的谭连城教授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很高,愿意细心深入地钻研知识,并十分重视政治学习;思想活跃,积极参加学生活动。曾担任学校学习部长。同学眼中的她总是带着热情与责任心为同学、学校服务。对自己的成果与进步,时时保持谦虚。曾在1951年6月参加广州市第一届第三次学生代表会议。1952年6月在中山大学加入共青团,1952年8月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自1953年9月起谭连城教授就进入到交通大学。从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制造系热工教研组的助教做起,开始了四十多年如一日的辛勤科研教学工作。1957年9月随西迁,在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工作,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期间曾与1972年1月至1972年11月赴高陵县五七干校劳动学习。在交大的日子里,她遇到了相伴一生的丈夫陈丹之。陈教授是交通大学动力系涡轮机教研组的老师,夫妻两人相濡以沫,相伴在讲台上。
谭教授长期致力于流体热物性的研究及相关课程的教学。谭教授曾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会员,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制冷学会委员。多次担任亚洲热物性会议分组主席。
她曾负责讲授本科工程热力学、热工学、冷却器传热原理;师资班热力学II级热工专题、英语专业辅导课、毕业设计等工作;而更大力量则投入到能源动力系、动力机械系及化工系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中。先后指导十余名研究生。对待教学工作一贯认真负责,承担了高等工程热力学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经常进行阶段性自我反省,并会为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不断提出新的目标。为提升教学效果,多次向专业教师和学生寻求反馈意见,三次修编教材。对所指导的研究生悉心培养。根据研究方向和学生已有的基础特点提出相应研究课题。不单单注意他们的基础理论和实验能力培养,而且尽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条件。不仅着重培养他们的科研工作能力,还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为学生的整体培养提高奉献心血。
谭连城教授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更体现在了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在研究生课程高等工程热力学的教学中,注意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不断更新内容,做到教学内容年年有所删减和提高。课程大作业的选题由原来教师统一命题改为学生自选,教师同意的方法,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写出了“高等工程热力学教学点滴体会”一文,在全校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上交流。1985年里指导四名研究生,开设高等工程热力学课程以外,还承担了热能专修班工程热物理教学工作,全年工作量极满,教学学时达1670以上。谭教授在同事眼中是一个开展科研工作积极主动,有雄心壮志的优秀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评估中,她肯深入钻研、经常与教师讨论、业务进步迅速都得到了老一辈教授的肯定与认可。多年来获得的诸多荣誉都见证了她的优秀,比如: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先进个人”, 西安交通大学优秀教师,西安交大研究生教育荣誉等等。
她曾先后领导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科委课题、机械部课题及参加自然科学基金75重大任务课题、国教委博士点基金课题。她是“混合工质热力性质研究”及“低温工质热力性质研究”两课题的负责人。这我校相关方面研究薄弱的情况下,不畏自己年龄较大、工作条件较差等困难,千方百计地筹集资金。向科学院、科委等部门申请到资助高达八万三千元。多年从事实际气体及混合物的状态方程和实际气体热力过程指数的研究和氟利昂11沸腾放热强化试验研究,成绩显著。与冰箱厂写作课题共六、七项;“混合工质热力学性质研究”、“低温工质热物性研究”、“冷水机组中使用混合工质理论及实验研究”、“临界性质实验研究”、“压缩、吸收混合式制冷及热泵与系统优化”、“冰箱中使用对大气臭氧层无破坏工质研究”。先后在国内为一级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另在多种会议上发表文章十数篇。参加编著研究生用“高等工程热力学”(高教出版社1987年出版),其中共撰写20余万字,约占全书的一半。
谭教授随着西迁,在交大的教学研究岗位上无私耕耘,为能动学院培育了几代优秀人才,为交大发展付出了心血,是老一辈交大人的奉献精神的代表。
文/于钱琛